• 最新文章專題視頻專題問答1問答10問答100問答1000問答2000關鍵字專題1關鍵字專題50關鍵字專題500關鍵字專題1500TAG最新視頻文章推薦1 推薦3 推薦5 推薦7 推薦9 推薦11 推薦13 推薦15 推薦17 推薦19 推薦21 推薦23 推薦25 推薦27 推薦29 推薦31 推薦33 推薦35 推薦37視頻文章20視頻文章30視頻文章40視頻文章50視頻文章60 視頻文章70視頻文章80視頻文章90視頻文章100視頻文章120視頻文章140 視頻2關鍵字專題關鍵字專題tag2tag3文章專題文章專題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專題3
    問答文章1 問答文章501 問答文章1001 問答文章1501 問答文章2001 問答文章2501 問答文章3001 問答文章3501 問答文章4001 問答文章4501 問答文章5001 問答文章5501 問答文章6001 問答文章6501 問答文章7001 問答文章7501 問答文章8001 問答文章8501 問答文章9001 問答文章9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正文

    四季與養生的關系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4-02-19 01:00:14
    文檔

    四季與養生的關系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四時養生指按照時令節氣的規律進行調整:。1. 春季養陽:順應陽氣升發,宜食辛甘發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澀食物。2. 夏季養陰:順應陽盛于外,飲食宜清淡,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3. 秋季養肺:順應萬物收斂之特點,宜吃酸味食物,少吃辛辣食物,以滋陰潤肺為佳。4. 冬季養腎:順應陽氣閉藏,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原則,應減少食鹽攝入量,增加苦味。
    推薦度:
    導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四時養生指按照時令節氣的規律進行調整:。1. 春季養陽:順應陽氣升發,宜食辛甘發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澀食物。2. 夏季養陰:順應陽盛于外,飲食宜清淡,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3. 秋季養肺:順應萬物收斂之特點,宜吃酸味食物,少吃辛辣食物,以滋陰潤肺為佳。4. 冬季養腎:順應陽氣閉藏,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原則,應減少食鹽攝入量,增加苦味。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四時養生指按照時令節氣的規律進行調整:。1. 春季養陽:順應陽氣升發,宜食辛甘發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澀食物。2. 夏季養陰:順應陽盛于外,飲食宜清淡,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3. 秋季養肺:順應萬物收斂之特點,宜吃酸味食物,少吃辛辣食物,以滋陰潤肺為佳。4. 冬季養腎:順應陽氣閉藏,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原則,應減少食鹽攝入量,增加苦味。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為什么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是根據人體在四季的變化的規律來通過食療和藥療的辦法進行身體調節。如四季的規律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春潤夏濕秋燥冬干。人也要根據四季的變化進行養生。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同樣也恢復生機并要進行田間耕作,消耗體力,就要注意進補和均衡營養。夏天熱氣濕,人要注意防暑夕除濕,多吃些降溫利濕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紅小豆等。秋天空氣干燥,要注意潤肺補氣,冬天寒冷天干,要注意防寒增加體能,多吃些牛羊肉等。

    《黃帝內經》里的四季養生規律

    《黃帝內經》里的四季養生規律

    春季是立春以后開始,也就是從每年的二月進入了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自然生機勃發,萬物欣欣向榮。此時的 養生 適合晚睡早起,舒展頭發,穿寬敞的衣服,讓身體吸收自然之氣,使身體隨著萬物的生發而舒暢活潑,充滿生機。春天 養生 要注重舒展生發。

    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生長華麗茂盛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互通,植物開花結果。這時的人們應晚睡早起,保持心情舒暢,使陽氣宣泄暢通,對外界事物有濃厚興趣。夏季 養生 要注重情緒生發、陽氣宣泄。

    秋季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風勁疾,秋高氣爽,這個季節人們需要早睡早起,促使精神情志安寧,以緩和秋季初涼的傷伐,收斂情志而不使其外散,使秋氣平定,肺氣肅清。要保持清淡飲食,收藏陽氣。秋季 養生 要注重保養人體“收”氣,不再張揚擴散。

    冬季的三個月,是生機潛伏,萬物歸藏的季節。寒風凜冽,水結成冰,天寒地凍。此時的人們應早睡晚起,以居家 養生 為主,保持心情舒暢,使情志穩而不妄動,如同潛伏起來一樣。盡量少外出遭受風寒,不要過多出汗,以免損傷正氣,飲食可以多吃些熱量的食物,儲藏身體能量。冬季 養生 以“藏”為主。

    如何順應四季變化養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養生的真諦,中醫認為,天人相應,形神合一,順應24節氣的變化,去養生必將事半功倍得養生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根據自然界四季變化對人體臟腑,氣血功能的影響而提出的養生總則。

    我們現在正式的節氣就是驚蟄之期,就是各種各種冬眠的動物都要外出活動了,萬物都復蘇了,這個時候的養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早睡早起,調養身心,因為春季的陽氣仍然沒有達到最旺盛的時候,因此夜間仍然應該早睡,讓陽氣收斂于內,早晨陽氣由陰而出,逐漸升發,所以我們也應該隨著太陽的升起而起床,這樣做可以有效的預防高血壓,腦梗,心肌梗死等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加重,人心身舒暢而少生抑郁脾胃病等等與肝氣不舒有關的疾病也可以減少發生。

    其次是適當的春捂。我們經常聽老年人講要春捂秋凍。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春捂是指春季不要急于脫去冬裝,捂住身體的熱氣,以保證陽氣生發的體內環境。春季陽氣剛升而未盛,冷暖氣候變化無常。人體必須具備應對這種多變氣候的能力。特別是老年人應注意手臉口于鼻的保暖,避免腳和腿受涼。

    第三適度鍛煉,增強體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正是萬物萌生,草長花開的好時光,也是開展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黃金季節,冬季帶給我們的除了寒冷還有僵硬身體,比如說內臟肌肉的功能都處于較低的水平,骨骼和韌帶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那么到了春季適合開展一些像打打太極做做健身操,放放風箏,踏青爬山等有氧戶外的活動,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第四通風換氣,預防疾病。春季萬物復蘇,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應注意科學的飲食起居,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以減少和抑制病毒的存活和繁殖。

    養生是否也有四季之分?

    春天,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六個節氣。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币馑际?,當春歸大地之時,冰雪已經消融,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物復蘇,柳絲吐綠,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大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這個養生原則應具體貫串到飲食、運動、起居,防病、精神等各個方面去。

    春季又如何保養陽氣呢?《黃帝內經》里曾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意思是,對于能使人致病的風邪要能夠及時地躲避它,這一點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風氣主令,雖然風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為主。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冷熱不均,于是便形成了來去匆匆的風,風既是綠色的信使,也是落葉的禍首,歷來它就以溫順和藹、狂暴兇殘兩張臉譜對人類施以福禍。

    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子,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因此,風病之病種較多,而病變復雜,故《黃帝內經》里說:“風者,百病之長也”,說明了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邪是主要致病因素。醫療氣象學告訴我們,在大風呼嘯時,空氣的沖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煩躁不適,特別是有時大風音頻過低,甚至達到“次聲波”的標準??茖W家們已經發現次聲波是殺人的聲波,它能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中樞系統,使人頭痛、惡心、煩躁,甚至致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風常使空氣中的“維生素”——負氧離子嚴重減少,導致那些對天氣變化敏感的人體內化學過程發生變化,在血液中開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讓人感到神經緊張,壓抑和疲勞,并會引起一些人的甲狀腺負擔過重。還有,大風使地表蒸發強烈,驅走大量的水汽,空氣濕度極大地減少,這會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變得干燥、彈性減少,容易出現微小的裂口、防病功能隨之降低,使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導致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如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許多疾病流行。這也往往是“風助病威”的結果。故《黃帝內經》里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常與風邪相關連。

    中醫學認為,風邪侵襲人體后,可產生下述病理變化:

    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頭疼、鼻阻、多涕、咽喉癢痛等癥狀;風水一證,起初也多以眼瞼水腫為多見,這是風邪與水液相搏,而風性向上的緣故。傷風感冒之所以多見頭疼、惡風、畏寒等癥狀,這是肺部受侵、風邪在表的見證。因為風邪常從外表侵入人體,故肺與皮毛首當其沖而最先罹患。尤其是當賊風避之無時,或汗出當風時,腠理開,風邪乘虛而入,??蓪е路螝獠灰?、衛氣不固、營衛不和,而見發熱、惡風、咳嗽、汗出等癥狀。

    二是病變范圍廣:中醫認為,風邪善行數變,變化無定,往往上下竄擾,故病變范圍較廣,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間,或游走于經脈之中;逆于上,可直達巔頂;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脛腓等處。這種來去迅速、變化多端的沖擊,在臨床上也不乏見。例如皮膚風疹,其來勢急劇,甚至數分鐘內即可遍及全身,其癢難忍。但有時去也迅速,說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跡。至于“風痹”、“行痹”等癥,常見游走性的大關節紅腫熱痛;有些典型病例可見病損由肩至時,肩肘漸退而膝踝又起,因此《黃帝內經》里稱:“風者,善行而數變”。

    三是“風勝則動”:古人見到空氣流動而成風,因此推論風邪致病,其證以動為特征,即所謂“風勝則動”。故凡見肢體運動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蠕動,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癥往往責之于風而列為風病。破傷風之抽搐及面神經癱瘓所致之口眼歪斜等可為代表。

    四是兼雜為?。核^兼雜為病,是指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并侵犯人體。如在長夏之季,風邪常與濕邪侵襲脾胃,往往可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癥狀。若與熱合,而為風熱;與寒合為風寒;或風寒濕三氣雜至侵襲人體,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痛等即為顯例。不僅如此,中醫認為風還可與體內之病理產物如痰相結合而成風痰,風痰上犯又可引起種種病癥。綜上所述,風邪致病必須予以重視,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防風?,F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于人體健康。我國的大風雖然多發于春天,但秋冬季節亦不少,特別是華北地區這時風多且大,天氣較冷。由于大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的抗病能力下降。而過度寒冷可使體表皮膚血管收縮,可直接誘發某些風濕性疾病的發作,如雷諾氏病、硬皮病等。在戶外工作和活動時,若受強冷的大風吹襲時間過長,容易引起“歪咀瘋”(面神經麻痹?。┑陌l生。

    盡管風邪能使人產生不少病理變化,甚至是疾病,但畢竟春天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正如俗話所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又應如何養生,才能使身體更健康呢?

    夏天,指陰歷4月至6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天的節氣特點時,這樣寫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在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

    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并且活躍于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鑒》里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里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即《黃帝內經》里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于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唇干口燥、大便干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癥。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泄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癥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于這個季節。這個季節里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合后,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

    中醫還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后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癥狀。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一般他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如濕溫病,常有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之臨床特征。風濕夾雜,侵犯肌膚,關節所形成的風濕痹癥則往往反復發作。內濕病常見其病理性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之滲出物,濕熱帶下之分泌物,質粘而腥臭。因此,人們常稱濕為“有形之邪”,其性穢濁。

    由于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癥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于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諝獾臐穸仁菤夂蜃兓囊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于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于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于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又防因暑取涼”,這是告誡人們在炎熱的夏天,人們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春夏養陽”,那么,在夏天又怎樣注意保護陽氣呢?

    首要的一點是,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于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冷過夜,或飲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不少農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娥B老壽親書》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薄稊z生消息論》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边@些都是寶貴的養生經驗,符合夏季“養陽”的精神。夏季養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陽氣,關鍵在于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這樣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其次要謹防冷氣?。核^冷氣病,是指由于人們久處冷氣設備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時所患的一種疾病。輕者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出現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現的各種癥狀更加明顯。

    冷氣病發生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是,人們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氣環境,這樣人體多次經受冷適應的條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經對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無形中給心臟增加了負擔。而在中醫理論中,早就有夏季宜養心的說法,因為五臟應五時,具體到夏季是心與之相應。夏季人們室外活動多,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加之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因此,體內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環加快、汗出亦多。顯而易見,在這個季節,心臟的負擔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對心臟的保養,很容易使心臟受到傷害。由上可知,夏季人們多次反復出入冷氣環境,于心臟是不利的,而心屬火,傷心即傷陽氣。

    第二點是,在久處冷氣環境中的人,一旦進入炎熱的自然環境時,體內就要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除體溫迅速上升外,皮膚開始出汗,而帶汗的皮膚又往往粘有許多細菌。當人們再回到冷氣環境中時,皮膚和血管馬上收縮,細菌很容易利用開張的毛孔進入人體內而引起感染。

    鑒于上述情況,人們在酷暑一定不要貪涼,謹防冷氣病的發生。辦法是:

    室內外的溫差不宜太大,以不超過5攝氏度為好。室內溫度不少于25攝氏度。

    入睡時,最好關上冷氣機;冷氣房里不要長期關閉,有條件時要常使室內空氣與外界空氣流通。

    當在室內感覺有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長期呆在冷氣環境里,患有關節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氣環境里生活。

    還有,要防濕邪侵襲:如前所述,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在盛夏是心與之相應,而在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和其相應。所以,長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醫營養學認為,長夏的飲食原則易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主張夏季飲食應“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于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大寒涼;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國一些南方地區,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辣可以促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的環境里增添涼爽舒適感。另外,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溫、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

    防止濕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中醫認為,“濕傷肉”,即感受濕邪,易損傷人體肌肉,如常見的風濕關節炎等癥?!饵S帝內經》里又指出:“傷于濕者,下先受之”,下,指人體下部。意謂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婦女帶下等。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于潮濕,空氣污濁,不僅家具、衣物發霉、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于住在潮濕的屋內造成的。

    以上,我們僅是大略地論述了夏季養生的幾條基本原則,那么,又怎樣在精神、飲食、起居、運動,防病諸方面貫徹執行呢?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并以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边@里的陰氣始下,是說在秋天由于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收,是指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里說:“秋冬養陰?!彼^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

    秋季如何保養體內的陰氣呢?關鍵是要防燥護陰。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氣候干燥之際,常易發生燥邪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故當空氣中濕度下降時,肺、大腸與皮毛首當其沖,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癥。肺為嬌臟,性喜潤而惡燥,燥邪犯肺,最易傷其陰液。肺失津潤,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因而宣降失可,輕則干咳少痰,痰粘難咯,重則肺絡受傷而出血,見痰中帶血。肺中津虧后,因無液以下濟于大腸,因而使大便干結難解。

    秋令燥氣又有溫涼之分,一般認為早秋氣溫尚高,故為溫燥;晚秋氣溫下降,故為涼燥,無論溫涼,總是以皮膚干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征。但二者在臨床上還是有區別的,溫燥傷人,常表現為不惡寒或微惡寒,發熱較明顯,脈呈細數;而涼燥傷人,則常不發熱或微發熱,反之,惡寒較明顯,脈多不數。

    由上可知,秋天養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對人的傷害,這樣才能養護好體內的陰氣;這是從總的原則上來講,具體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藥物等具體問題上,又怎樣去保養呢?

    冬季是從立冬日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陰護陽為根本,由于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于腎,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盎鹆Α蓖?,反映腎臟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

    那么,怎樣才能保證腎氣旺,即火力旺呢?關鍵性的一點是,是要防止冬季嚴寒氣候的侵襲。祖國醫學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氣候,稱之為寒邪,寒邪是以空氣溫度較低或氣溫驟降為特點的。寒為冬季之主氣,即主要見于冬天,但其他季節并不是一點沒有。在平時,如汗出當風,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從事某些特殊工種者(如冷藏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人陽氣。何謂陽氣?《黃帝內經》里解釋說,“陽氣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便不得生存。人體若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這樣,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體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覺手足不溫、畏寒喜暖,這種情況,人們常稱之為“火力不足”,即祖國醫學所說的“陽氣虛”。

    人身之陽氣盛衰,往往標志著人體生理功能活躍的程度,但威脅人體陽氣的莫過于寒邪。寒邪傷陽后,人體陽氣虛弱,體內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常見的情況有:

    惡寒:即泊冷,這是由于寒邪外夾肌表后,體內陽氣之一的衛氣與外寒相搏,而見腠理閉寒,致使衛氣受到遏制而不得宣泄,就產生惡寒,在惡寒的同時,亦可見到發熱的癥狀,這是衛氣郁結的緣故。

    脘腹冷痛:是這外來寒邪經體表侵襲后,直入腸胃所致,寒邪損傷了人體脾胃的陽氣,故胃脘部疼痛,同時還可出現嘔吐清水,下利清谷,甚至四肢厥冷等癥狀。

    脈象異常:寒象邪襲人所致脈象異常,主要是脈緊、脈遲、脈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經脈后,影響了脈內的氣血運行。寒邪留著人體后,還能見到人體肌肉、皮膚、筋脈拘攣之象。

    疼痛:這是寒邪侵襲人體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寒邪侵襲肝臟經脈,阻礙肝經氣血運行,引起氣血凝滯,則見腫脹疼痛,即人們所說的“寒疵”其??;若寒邪客于四肢,則形成痹癥,西醫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即屬此類?!饵S帝內經》里在探討疼痛病的機理時,曾明確指出:“血虛則痛”,但血虛形成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點就是寒邪入侵血脈后,造成血流不暢,由于血流不暢。血液的供應發生障礙,故產生疼痛。

    總之,寒邪傷人時所出現的癥狀是很多的,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此外,寒邪傷人在臨床癥狀上還有一個特點,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嘔吐清水、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郁久不解,則這些分泌物將轉清為黃為赤,此已屬由寒化熱的象征了。

    通過上面的論述,不難看出,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檔

    四季與養生的關系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四時養生指按照時令節氣的規律進行調整:。1. 春季養陽:順應陽氣升發,宜食辛甘發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澀食物。2. 夏季養陰:順應陽盛于外,飲食宜清淡,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3. 秋季養肺:順應萬物收斂之特點,宜吃酸味食物,少吃辛辣食物,以滋陰潤肺為佳。4. 冬季養腎:順應陽氣閉藏,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原則,應減少食鹽攝入量,增加苦味。
    推薦度: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專題
    Top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_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_大陆国产国语对白视频_国模GOGO中国人体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