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懂視移動端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常識 - 正文

    龍袍的來歷和特色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4-01 13:57:20
    導讀龍袍的來歷和特色,龍袍鎮地名源于一則美麗的傳說: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被長江兩岸風景陶醉,這位才子皇帝遂脫下龍袍飲酒吟詩。忽然,一陣旋風將龍袍卷入江中。從此,龍袍飄落的地方長出一洲,后被稱為“龍袍洲”。曾用名:八一(一)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在唐以前,皇袍的顏色沒有定制,有過紅色、黑色等。從隋唐開始皇帝著黃袍,唐高祖更下令百官百姓禁穿黃色衣服。此后,黃色就成了歷代帝王皇袍

    龍袍鎮地名源于一則美麗的傳說: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被長江兩岸風景陶醉,這位才子皇帝遂脫下龍袍飲酒吟詩。忽然,一陣旋風將龍袍卷入江中。從此,龍袍飄落的地方長出一洲,后被稱為“龍袍洲”。 曾用名:八一(一)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

    在唐以前,皇袍的顏色沒有定制,有過紅色、黑色等。從隋唐開始皇帝著黃袍,唐高祖更下令百官百姓禁穿衣服。此后,就成了歷代帝王皇袍的專用色。

    這個女子是固倫榮憲公主,是康熙帝第三女,之所以能夠穿珍珠團龍袍,是因為這是康熙賞賜給固倫榮憲公主的,一是用來表示寵愛,二是對固倫榮憲公主和親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 固倫榮憲公主何許人也?她是康熙第三女,母親是容妃馬佳氏。在1691年的

    皇袍,即古代皇帝的服飾。在唐以前,皇袍的顏色沒有定制,如西周、東周時期,據《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著青衣”。至春秋時期,由于諸侯國紛爭,國君袍服顏色全憑君主個人喜好選擇,如齊桓公就喜好“服紫”,連齊國百姓在他的影響下也尤好服紫衣。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0%B7%BB%C6%CC%C0%B0%FC 圖 蟹黃湯具有制作"絕"、形態"美"、吃法"奇"的獨特個性,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名聞遐邇,為中國五大名點之一包,出產地:江蘇靖江。蟹黃湯包的制

    戰國到秦漢魏晉之際盛行“五行”之說,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與黑、白、青、赤、黃五色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連旌旗等也以黑色為貴。晉代實行金德制度,以赤色為貴,故晉代皇帝著紅袍。后來,“五德”說受到挑戰,皇帝不再以“五德”說作為皇袍顏色的選擇準則。當時,人們認為為中央正色,所以從隋唐開始皇帝著黃袍,唐高祖更下令百官百姓禁穿衣服。此后,就成了歷代帝王皇袍的專用色,對的壟斷一直持續至清朝。當然,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不在其列。

    龍袍 lóngpáo 英文:[dragon robe] 萬歷龍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实蹖S玫呐?,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圓領(清朝為圓領)、右衽、,朱色和紫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龍袍的由來及發展

    龍袍 lóngpáo 英文:[dragon robe] 萬歷龍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实蹖S玫呐?,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圓領(清朝為圓領)、右衽、*,朱色和紫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于是龍袍別稱黃袍。

    編輯本段基本簡介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 。龍數一般為9條 :前后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于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繡“水腳”( 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明神宗龍袍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歷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制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編輯本段制作工藝

      龍袍的空地為明*,領、袖俱石青色,片金緣。上面繡有12個團龍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的異名)、宗彝(長尾猴尊)、藻(墊玉的彩色板)、火(物體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繡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繡在衣上的花紋)、黻(音府。古代禮服上白與青相間的花紋)的 明朝朱紅龍袍布料

    形象,其余均為排列均勻的“如意頭”、“蝙蝠”和象征富貴的字紋樣。龍袍上并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云彩。領前后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以棉、袷、紗、裘制,各惟其時。龍袍專供皇帝穿著,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抓”,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后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并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志,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采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到了漢朝推繹周崇尚紅、秦崇尚黑,漢滅秦后則崇尚黃,漢文帝劉恒穿的龍袍第一次采用*。其后長期以*為最高貴,它象征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封建社會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叭缫忸^”有明藍、月白、藏青和水紅、桃紅、棗紅、雪灰兩種顏色組成。   清代皇帝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為主,圓領,右大襟,馬蹄袖,有扣絆。龍袍的做工有刺繡、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復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于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飾,后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于龍袍之上。

    編輯本段清代龍袍

      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 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云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

    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帝王們穿著的龍袍,在現代人的心中很容易產生敬畏與神秘的感覺。尤其對龍袍上制作精良、細膩、造型獨特的紋飾圖案充滿疑惑,本文將對此做簡單的介紹。   帝王的服飾上繡有各種寓意吉祥、色彩艷麗的紋飾圖案。如:龍紋、鳳紋、蝙蝠紋、富貴牡丹紋、十二章紋、吉祥八寶紋、五彩云紋等等。這些圖案只為封建社會里的帝王和少數*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龍、鳳紋向來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圖案,自它在中國圖紋中出現就是最高統治者的專有紋飾,一直到封建帝制的滅亡,只應用在帝、后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   在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云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此袍嚴格按照繁縟復雜的清代服飾制度制作。據《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云。領前后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闭f明到了清代對龍袍在形制、制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對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規定得十分嚴謹苛刻。鑒別清代龍袍主要從做工、面料和紋樣三大方面來看。首先,龍袍的做工相當精細,所用線也非平常我們所見到的金線或者絲線,尤其緙絲工藝目前很難仿造。其次,清代宮廷服飾衣料的生產大多來自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極少部分由京內織染局織造。江寧(南京)善于織金妝彩以及倭緞、神帛的織造;蘇州的緙絲、刺繡工藝最精;湖絲的品質最為優良,如綾、羅、紡、縐、綢等多由杭州織造。最后,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些紋樣多限于皇帝服飾之上,其他皇宮貴族服飾上均不可有此紋樣,所以說紋樣是鑒定龍袍的最好方法。

    編輯本段十二章紋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制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于帝后禮服、吉服等服飾上,*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于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歷史上除中國外,冕服在東亞地區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亦曾做為國君、儲君等人的最高等級禮服。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后世的“充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 十二章紋

    置——前胸、后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后衣襟部位,這樣前后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們這樣粗略的算下來卻只有八條金龍,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于是有人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穿著龍袍后金龍就達到九條了。其實這第九條金龍繡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在龍紋之間,繡以五彩云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云紋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襯托作用。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毕嗤?,也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在龍袍下擺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這里被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巖石,這寓意福山壽海,同時也隱含了“江山一統”和“萬世升平”的寓意。   龍袍上除了龍紋,還有十二章紋樣,其中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含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鎮;龍取其變;華蟲取其文、會繪;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潔;火取其明;粉米取其養;黼若斧形,取其斷;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辯。這些各具含義的紋樣裝飾于帝王的服裝,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龍,應機布教,善于變化;如山,行云布雨,鎮重四方;如華蟲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淺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滌蕩,清爽潔凈;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為萬物之依賴;如斧,切割果斷;如兩己相背,君臣相濟共事?!笨傊?,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編輯本段基本功用

      清代皇帝的服飾分禮服、吉服、常服、行服。在三大節、大祀等隆重典禮上要穿禮服,也就是朝服;出外巡幸穿行服,在宮中辦事、會客等穿常服;而用于一般的典禮,如皇帝親耕、勞師、受俘、賜宴、祝壽、公主大婚等場合則穿龍袍。 龍袍水腳

    皇帝親耕屬于中祀,“季春吉亥,饗先農”,“凡饗先農,既事則耕(音同及)。耕精于每歲春三月吉亥祭先農壇之日舉行?;实刍蛴H耕或遣官恭代凡親耕禮部于奏進禮節時夾片聲明,皇帝祭先農壇畢,詣具服殿更龍袍袞服,其從耕及陪祀執事各官,俱易蟒袍補服祗候”(《欽定大清會典》,以下引文同)。又皇帝授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設敕印案于太和殿內東楹之南,內閣學士二人奏敕印陳于案。其余陳設位次如儀。經略大將軍暨從征各官吉服俟丹墀之東、西面,皇帝龍袍袞(音同滾)服御太和殿。鳴鞭后,經略大將軍升自東階,立丹陛之東、北面”勞師,“經略大將軍克捷,師旅將入城,命廷臣出郊外迎勞禮部尚書侍郎,奏請皇帝龍袍袞服乘輿出行宮,三品以下官吉服跪送,駕將至,鳴螺,鐃歌大樂作”。

    編輯本段穿戴禮節

      清 明朝龍袍

    代對龍袍的穿戴有嚴格規定:一般龍袍之外需套袞服,頭戴吉服冠,胸前掛朝珠,腰系吉服帶,腳蹬皂靴。從咸豐四年《穿戴檔》可以窺見清代皇帝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時辰所穿服裝的不同?!罢鲁跻蝗?,元旦令節。上戴黑狐皮緞臺朝冠,穿黃緙(音同克)絲面白狐膁(音同淺)接青白膁朝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朝端罩,戴東珠朝珠系自鳴鐘,束金鑲珠松石四塊瓦圓朝帶,穿藍緞氈耪幫狼皮里皂靴。   卯正三刻朝冠、朝袍、端罩、朝珠、朝帶、藍皂靴下來,換戴大毛貂尾緞臺蒼龍教子正珠珠頂冠,穿黃緙絲面黑狐金龍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褂,戴正珠朝珠系內殿,束金鑲紅藍寶石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耪羊皮里皂靴畢,上同皇后等位看戲。   正月初二日,祭新月神。上戴大毛貂尾緞臺蒼龍教子正珠珠頂冠,穿黃緙絲面青白賺金龍袍、石青緙絲面黑狐賺金龍褂,戴菩提朝珠系里邊,束金帶頭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磅羊皮里皂靴。   正月初四日,坤寧宮還愿。上戴大毛本色貂皮緞臺正珠珠頂冠,穿藍緙絲面天馬皮金龍袍、石青緙絲面烏云豹金龍褂,戴血珀朝珠系里邊,束金鑲紅藍寶石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里皂靴。   正月初五日,上戴大毛本色貂皮緞臺正珠蛛預冠,穿黃緞繡二色金面天馬皮金加L貂皮黃面褂,戴藍寶石朝珠系內殿,束金帶頭線鈕帶掛帶挎,穿青緞氈里皂靴。是日,執爐太監冠張進忠、帶張進喜。辦事后,珠頂冠下來,換戴小毛熏貂緞臺冠。   正 華夏龍袍

    月初十日,上戴中毛熏貂緞臺正珠珠頂冠,穿藍緙絲四色金面天馬皮金龍袍、貂皮黃面褂,戴金鑲松石齋戒牌,戴藍寶石朝珠系內殿,粘同鑲珠三塊瓦線鞋帶,穿青緞氈里皂靴。辦事、進早膳畢。   是日,執爐太監袍口韓得祿、冠口潘喜,引至乾清宮月臺上,侍衛接爐,引至太和殿看閱祝版早,到乾清宮見大人畢,至養心殿拜佛畢,至弘德殿少坐。外邊奏請至壇內閱視,還齋宮,見大人。晚膳后,金龍袍、三塊瓦帶下來,換藍江綢面青白袍,束金鑲碧玡口線鈕帶”。   從正月初一至初十日皇帝的穿戴記載,我們得知:首先,三大節及大祀等重大場合要穿朝服,但在大典及祭祀過后,在卯正三刻要換下朝袍,穿龍袍。很顯然,龍袍是僅次于朝服的皇帝服裝。其次,清代祭祀分大祀、中祀和群祀,皇帝所穿龍袍,除清《會典》規定的明*外,一些中祀及坤寧宮還愿等場合,穿藍色龍袍。由此可見,皇帝在不同的活動場所,穿用龍袍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再有,龍袍外套龍褂或各種皮質的黃面褂、腰系三塊瓦帶或束金鑲各種寶石的線鈕帶等,都與清《會典》規定有出入。在這里我們可知,冬季龍袍外穿皮褂或龍褂,其他季節龍袍外穿袞服?!盎实奂?,色用明黃,鏤金版四,方圓隨所御?!薄币簿褪撬膲K瓦吉服帶。但在實際使用中,三塊瓦及線帶更加常見。而龍袍的裝飾,則是隨著典禮和祭祀活動的不同,佩掛不同質地的朝珠。

    龍袍鎮的鎮名由來

    龍袍鎮地名源于一則美麗的傳說: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被長江兩岸風景陶醉,這位才子皇帝遂脫下龍袍飲酒吟詩。忽然,一陣旋風將龍袍卷入江中。從此,龍袍飄落的地方長出一洲,后被稱為“龍袍洲”。

    曾用名:八一

    (一)清朝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嘗長江美味,品蟹黃湯包,飲酒賦詩,忽然一陣旋風將龍袍卷入江中,龍袍飄落的地方后被稱為“龍袍洲”,沿襲至今。

    (二)項羽兵敗,沿長江北岸西奔,倉皇間將龍袍棄于今龍袍鎮境內,玉帶棄于今玉帶鎮境內,至卸甲甸時已丟盔“卸甲”,潰不成軍,后世即以龍袍、玉帶、卸甲甸名之。

    (三)朱元璋羽翼豐滿之后,命人將小明王秘密沉殺于江中,將其龍袍棄于今龍袍境,玉帶棄于今玉帶境,遂以得名。

    中國龍袍的由來,哪個朝代的龍袍最漂亮

    為了顯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和權威,皇帝穿的衣著被稱為“龍袍”,并特別講究要取陽數之極“九”之“天數”,即龍袍上要繡九條金龍。如《大清會典·輿服》中載:“皇帝龍袍,用明黃袖、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紋),金龍九?!庇绕涫腔实奂次坏腔?、發詔書,以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等,在太和殿舉行慶典活動,皇帝特別要穿上龍袍升座。

    唯一穿了龍袍下葬的女子,古墓打開遺體如生人一般,她是什么來歷?

    這個女子是固倫榮憲公主,是康熙帝第三女,之所以能夠穿珍珠團龍袍,是因為這是康熙賞賜給固倫榮憲公主的,一是用來表示寵愛,二是對固倫榮憲公主和親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

    固倫榮憲公主何許人也?她是康熙第三女,母親是容妃馬佳氏。在1691年的時候被冊封為和碩榮憲公主,19歲的時候就因和親下嫁給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特氏烏爾袞。非常受到寵愛,康熙曾經四次去看望榮憲公主,其他遠嫁的公主都沒有這個待遇。現在巴林的康熙行宮就是榮憲公主為了康熙建造的。

    等到1709年的時候,她被冊封為固倫榮憲公主?!?strong>固倫”這個封號的意思“天下的”,這是公主最高的封號。這表示了康熙本人對固倫榮憲公主和親做出貢獻的肯定。和親是清朝拉攏其他民族貴族常用的手段。固倫榮憲公主下嫁的烏爾袞也不是外人,他是皇太極的曾外孫,和親之后也很歸順,最后跟隨康熙帝出征死在軍中。

    七年后固倫榮憲公主也逝世,他們的兒子也給固倫榮憲公主修建了相當規模的墓葬?,F在固倫榮憲公主墓位于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墓地的建筑規模相當大,平面為長方形,東西寬45米、南北長105米,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最讓人震驚的就是歷經240年的尸體還保存完好,而且是身穿珍珠團龍袍。不過綜上所述我們應該也理解了,為什么固倫榮憲公主可以穿龍袍下葬了。

    蟹黃湯包的做法,來歷以及做好后的樣子,急需!!!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0%B7%BB%C6%CC%C0%B0%FC 圖

    蟹黃湯具有制作"絕"、形態"美"、吃法"奇"的獨特個性,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名聞遐邇,為中國五大名點之一包,出產地:江蘇靖江。蟹黃湯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講究,餡為蟹黃和蟹肉,湯為原味雞湯,制作工藝精妙絕倫,非尋常百姓能掌握其中奧妙。靖江蟹黃湯包有若小碗大。一籠六個,價位為每籠40,50,60元不等。吃來有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吸湯”,一般移至碟上,碟中早已準備好醋和姜絲,襯托出蟹味之鮮。

    "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味道鮮美"的蟹黃湯包,讓人們在丹桂飄香、鱖肥蟹黃的秋季念念不忘,呼朋喚友,非美美地品嘗數遍不可。

    "南之緣"蟹黃湯包,是南園賓館的注冊品牌名點之一,由靖江蟹黃湯名師的領頭雁、國家特級點心師、江蘇名師陶晉良先生親自料理,并率領其*潛心鉆研,繼承傳統,不懈努力,大膽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點,打破了唯有金秋季節才能制作蟹黃湯包的傳說,八方賓朋,春夏秋冬,無論您何時到靖江,只要來南園賓館,可隨時品嘗到人間美味--"南之緣"蟹黃湯包。精美的"南之緣"蟹黃湯包禮盒,更是您四季里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南之緣"蟹黃湯包,是陶晉良先生及其*精湛技藝的結晶,深受廣大賓客的盛贊和好評,不僅享譽海內外,更在數次烹飪大賽中技壓群雄,摘金奪冠。

    "南之緣"蟹黃湯包,宛如一朵朵飽滿圓潤、干瓣緊裹、含苞欲開的玉菊。給人以美白如雪、晶瑩剔透、吹彈欲裂的柔嫩美感。"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吃湯",在這美妙、奇特的品嘗過程中,靖江"南之緣"蟹黃湯包讓您別有一番回味無窮的情趣。

    蟹黃灌湯包

    【原料】

    面粉1000克,溫水600克,豬五花肉700克,肉皮凍280克,蟹肉160克,蟹黃、醬油各40克,豬油100克,料酒6克,香油8克,白糖、蔥花、姜末各5克,精鹽15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

    【制作過程】

    1、將面粉加水和勻揉透,放置片刻;

    2、豬肉剁成肉茸,蟹內剁碎,鍋內加豬油燒熱,放入蟹肉、蟹黃、姜末煸出蟹油,與肉茸、皮凍、醬油、料酒等調拌成餡;

    3、將面團搓成長條,揪成每50克4個的面坯,搟成圓皮,加餡捏成提褶包,上蒸籠用旺火蒸10分鐘即可

    上籠屜蒸熟,剪下蟹螯、蟹爪,用鋼釬剔出蟹肉,剝下蟹殼,剔出蟹黃;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記者昨天獲悉,龍袍蟹黃湯包的制作工藝竟然多達33道。用料、制蟹油、做餡、皮湯、和面、搟皮、捏包、火蒸等均有嚴格要求。由于長期以來蟹黃湯包絕技的傳人都恪守“不外傳”的祖訓,使得龍袍蟹黃湯包的制作過程充滿了神秘色彩。

    一只蟹只夠兩籠湯包取材

    做湯包關鍵一步是剔蟹黃、蟹肉。剔蟹黃、蟹肉非常有講究,有近十道工序,所選螃蟹必須是單只凈重2兩以上的健康長江絨螯蟹,而且必須是母蟹,舍此便會失去龍袍蟹黃湯包的獨特風味。

    螃蟹用清水涮清體內污物后,洗刷干凈,上籠屜蒸熟,剪下蟹螯、蟹爪,用鋼釬剔出蟹肉,剝下蟹殼,剔出蟹黃;用刀將蟹身剖為兩半,用鋼釬將蟹肉細細剔出。剔一只螃蟹,耗時約5分鐘。通常一只蟹只能剔出兩籠蟹黃湯包所需的蟹肉、蟹黃。

    皮湯配雞湯味道才夠鮮

    龍袍蟹黃湯包的湯汁味道十分鮮美,這里頭其實訣竅還不小。

    先是制作皮湯。肉皮選用的是豬脊背上的厚肉皮,刮洗干凈后入沸水中焯一下,水溫和時間很有講究。焯完后用清水洗凈,鏟去皮肉上肥膘,刮去皮外雜質污垢,用溫水洗凈后,加入適量清水用文火慢熬成乳白色的皮湯,再按一定配比兌入高湯(老母雞湯)“吊鮮”,冷卻后即凝結成果凍般的膠狀物——皮凍。據介紹,這種湯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不但有營養,還能美容呢。

    一個包子正好33道褶

    捏包子的情景十分有意思。記者看到師傅將包子皮往左手上一攤,取餡置于正中,十指大動,只見包子皮在手中快速旋轉,轉瞬間一只形如秋菊吐艷的小巧玲瓏的蟹黃湯包已赫然在目了。老實說,吃了這么多年包子,外形能如此之美的實屬未見,包子上共有33道褶——竟與制作蟹黃湯包所需33道工序暗合。每道褶仿佛一片菊瓣,每只包子都如一朵即將開放的白菊,而湯包中間小圓孔中露出的蟹黃又正如菊花的花蕊。想不到一只蟹黃湯包竟能體現出“菊黃正是蟹肥時”的詩意。

    吃蟹黃湯包要喝茼蒿湯

    龍袍蟹黃湯包不但制作講究,吃法也相當講究。龍袍長江大酒店“蟹黃大師”王永貴介紹了品嘗蟹黃湯包的步驟:食客落座之后,先品嘗龍袍鹽水鵝、鹽水江蝦等幾道特色冷盤,然后上由雞絲、豬蹄膀肉、蟹黃、甲魚肉、木耳、鴨蛋和高湯精心烹制的龍袍蟹黃“頭道菜”。幾道葷素菜肴過去,就輪到“主角”蟹黃湯包登場了。除謹記“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最后一掃光”的要訣外,還需以生姜米和鎮江香醋佐餐。吃完包子,百味俱淡,喝上一碗茼蒿湯,飲上一杯清茶,備覺神清氣爽。

    靖江蟹黃湯包有“兩絕”:一是制作絕,二是吃法絕。餡心精選金秋時節大河蟹、新鮮豬肉皮、正宗老母草雞特制而成,皮薄,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品嘗湯包一定要記住十二字要領: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后吮湯。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靖江蟹黃湯包,曾因不著要領而留下“乾隆皇帝吃湯包甩到半背”的佳話。

    陳士榮牌提籃湯包食用方法:將冷凍熟湯包放置小碟內,一只一碟,將水燒開后放置蒸籠內燒三至四分鐘后即可食用。放入微波爐內解凍4—5分鐘后即可食用。

    靖江的蟹黃湯包,即便是美食家亦不能盡道其妙。

    它與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其它包子相比,有其獨特"個性"。一是制作"絕",二是吃法"奇"。

    靖江的湯包湯是包在里面的。制作起來工序有十幾道之多。首先是取豬蹄膀的厚皮,切細,文火煨一夜,至豬皮完全溶入湯中,再冷卻成為透明果凍一般的膠狀物。選用鮮活而硬實的大蟹,取其蟹黃和剁碎的豬腿心肉,熬好的雞汁、姜丁、蒜末一起放入豬皮熬成的膠凍內拌勻。待它在湯包里蒸熟之后,那脂膏濃厚的膠凍便溶為湯汁了。湯包的皮也是一點馬虎不得,必須用上等的精白面粉,揉、捏上勁之后,辮成一片片極薄絕圓的面皮,這比不得一般做饅頭,它要求厚薄非常均勻,濕燥軟硬恰到好處,因為只要有一點此厚彼薄,那必定是湯包漏汁破皮之處。至于最后一道工序——包湯包。更需有熟練操作技術的老師傅才能勝任。每一動作無不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的輕、柔、均勻。唯有這樣,才能保證那一只只湯包蒸熟之后,直至送入口中,能完好無損。

    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上面的折皺細巧均勻,整個兒恰如一朵朵飽滿圓潤、千瓣緊裹、含苞欲開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紙,幾近透明,稍一動彈,便可看見里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覺到一種吹之即破的柔嫩。別說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大清向全世界宣戰 嘉慶皇帝是不是被雷劈死的? 古代人們用銀制品作餐具是什么原因?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嗎 竹子中間是空心的怎么回事? ??麑儆谥参镞€是動物? 錢被洗衣機洗了能用嗎 微波爐加熱石頭會不會爆炸? 怎么做壽司 草蛉被稱為“除害能手”? 加勒比海有多少國家 島嶼最多的海在哪? 可樂最早的顏色是什么? 怎么消滅蟑螂 怎么讓玫瑰花保持得更持久 蝗蟲為什么會成群 婚戒什么時候開始戴 午時三刻處斬原因 三公九卿指什么 貓瞳孔會變小變大是因為什么 水會不會衰老? 氫儲存在金屬里怎么回事? 關于青銅劍 把一個角放在放大鏡下看 唐伯虎點秋香真有這事嗎 航空母艦的甲板被稱為“危險甲板” 的原因是什么? 水珠可以“水上漂”怎么回事? 什么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 博物館禁止使用閃光燈怎么回事? 為什么國外救護車子反著寫 彩條牙膏不會被擠亂怎么回事? 為什么巡航導彈離不開數字化地圖? 世界上最最大的島嶼是什么島 水生昆蟲有哪些 中國一詞最早什么時候出現? 大型飛機有多大 中國烹飪發展 屁會不會被點燃 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洋? 什么是世界上最小的洋?
    Top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_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_大陆国产国语对白视频_国模GOGO中国人体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