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視移動端 視頻1 視頻21 視頻41 視頻61 視頻文章1 視頻文章21 視頻文章41 視頻文章61 視頻擴展1 視頻擴展6 視頻擴展11 視頻擴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資訊1 資訊501 資訊1001 資訊1501 標簽1 標簽501 標簽1001 關鍵詞1 關鍵詞501 關鍵詞1001 關鍵詞1501
    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常識 - 正文

    芒種的由來和習俗

    來源:懂視網 責編:小OO 時間:2020-04-10 17:16:21
    導讀芒種的由來和習俗,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時。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贝藭r中國長江今天是6月6日,農歷戊戌年四月二十三,芒種。在民間,芒種有嫁樹、送花神、安苗這些習俗。1、嫁樹芒種是農忙季節,在河北鹽山則是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時。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贝藭r中國長江

    今天是6月6日,農歷戊戌年四月二十三,芒種。

    在民間,芒種有嫁樹、送花神、安苗這些習俗。 1、嫁樹 芒種是農忙季節,在河北鹽山則是在“忙中”這天有“嫁樹”的習俗。這天人們會用刀子在棗樹上劃幾下,寓意可以多結果實。 2、送花神 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

    茶陵縣,隸屬株洲市,位于湖南東部。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郴、東鄰江西,面積2500平方公里(2013年)。地處東經113°20′~113°65′,北緯26°30′~27°7′之間,屬帶季風濕潤氣候。 茶陵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因地處“茶山之

    芒種的“芒”字,

    二十四節氣的來由: 二十四節氣始于上古,產生于黃河流域。 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

    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

    芒種,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懊⒎N”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

    芒種的“種”字,

    二十四節氣歷史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

    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

    二十四節氣歷史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

    簡單地說,芒種時節就是

    二十四節氣歷史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

    收割麥子,播種稻子。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 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 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24節氣的由來: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冬至”,日影最短為“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

    芒種來了,

    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二十四節氣的習俗與飲食: 1、立春,俗稱“打春”。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于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

    芒種特征

    雨水增多

    芒種時節,沿江多雨。

    24節氣習俗如下: 1、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后,草木復蘇,萬物始生,春天到來。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樹梢

    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季節,

    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 二十四節氣劃分依據: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

    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卷風、冰雹、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 踏青 又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

    大風、暴雨、干旱等。

    一、節氣由來 1、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岸墓潥狻迸c“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岸墓潥狻笔?/p>

    出行要注意安全。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四個節氣是反映物候現象的。 (一)含義: 驚蟄,日期是公歷3月5-7日,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清明,日期是公歷4月4-6日,含義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小滿,日期是公歷5月20-27日,含義是麥

    氣溫升高

    芒種來了,我國除青藏高原和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

    黑龍江北部地區外,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

    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

    清明節是從春秋晉文公時期開始推行。目的是為了祭奠屈原以及激勉自己勵精圖治。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雖然清明的節日禁火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

    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

    24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詩友們,不論你在哪里,

    ■鱟文-I_I諏‘’‘藝代理性建構的話語空間,展開對現實和歷史的充分關照;要于這種仍然保守文藝傳統的對所謂高尚主題為主體的精神●●●●●內核的關注,卻使它備受后現代思潮中的觀眾的冷落與嘲么放棄傳統思想、現代理性,實現后現代的文化游戲,融入

    都要根據天氣出行著衣,

    立春,俗稱“打春”。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于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

    避免生病。

    芒種寄語

    芒種時節,

    是收麥、插秧的時節。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上古時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發展沿革 一、斗柄指向 上古時代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斗建

    既是收獲,也是播種的時節。

    24節氣的由來及其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 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

    這是一個收獲與希望并存的時節。

    ■鱟文-I_I諏‘’‘藝代理性建構的話語空間,展開對現實和歷史的充分關照;要于這種仍然保守文藝傳統的對所謂高尚主題為主體的精神●●●●●內核的關注,卻使它備受后現代思潮中的觀眾的冷落與嘲么放棄傳統思想、現代理性,實現后現代的文化游戲,融入

    不忘播種,勤于耕耘,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

    才會有收獲。

    夏日來了,愿你不畏炎暑,

    收獲美好,播種希望。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24節氣的來由和節氣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 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傲ⅰ奔撮_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爸痢奔吹降囊馑?。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胺帧奔雌椒值囊馑?。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 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 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為什么是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名稱和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3666133;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物侯特征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天氣逐漸回暖,廣闊大地將呈現一片萬掏復蘇的景象,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萬物,蟄伏地下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分,這一天晝夜相等。

    清明:清潔明凈的意思。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谷物生長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農作物漸將借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芒種也為忙種,麥類等有芒的作物開始成熟收割,同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至者權也,這一夭日影短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小暑:暑是炎熱,小暑就是氣候炎熱而還沒有熱到極點。

    大暑:炎熱到極點,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立秋:暑去涼來,秋天開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此時因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為白色露珠,是天氣轉涼開始的意思。

    秋分: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長。

    寒露:氣溫繼續下降,入夜已寒氣襲人,露滴凝冷,是氣候將逐漸由涼變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北方開始降雪,但雪量還小,次數也不多。

    大雪:雪將由小到大,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并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達極點。

    大寒: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低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中國24節氣的由來與習俗.

    24節氣的由來: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冬至”,日影最短為“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copy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百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的習俗:反應了四季變化、溫度變化、氣候變化三種。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度、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二十四節氣的習俗與飲食:

    1、立春,俗稱“打春”。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e69da5e887aa7a6431333431343632夫迎春于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

    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

    2、雨水,不僅表征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后,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于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又由于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3、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4、春分,春分節氣一般在公歷3月20日或21日。春分這天白晝黑夜平分為各12小時,春分也正當春季(立春至立夏)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有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所以春分又稱“日中”、“日夜分”。

    開始掃墓祭祖,也*祭。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系貐^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

    5、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

    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踏青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

    6、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江南地區,俗呼牡丹花為“谷雨花”,以其在谷雨節開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諺。凡有花之處,士女游觀,宴飲賞花,號曰“花會”。對于漁家而言,谷雨節流行祭海習俗?!?/p>

    南方谷雨摘茶習俗,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這天不管是什么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7、立夏,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后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

    用彩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孩子們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戲,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别嫦氖窍娜粘R姷母節q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尚有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8、小滿,華南地區有“小滿大滿江河滿”的民諺,反映了這一地區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征。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

    小滿是濕性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蘿卜、西紅柿等。

    9、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

    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干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里面加人紫蘇。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10、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廣東流行“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p>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御瘟疫等?!俺粤讼闹凉?,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11、小暑,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

    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12、大暑,一般在公歷7月22日或23日。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冬補三九,夏補三伏。家禽肉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礦物質等,相對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質也屬于優質蛋白。

    雞、鴨、鴿子等家禽都是大暑進補的上選。。臺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13、立秋,一般在公歷8月7日或8日。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周代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

    14、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

    15、白露,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p>

    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很多人在調養身體時一味地強調海鮮肉類等營養品的進補,而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給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機體的損傷,在白露節氣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平時應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16、秋分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在秋分時節,我國很多地區都要舉行“豎蛋”的民俗活動。

    17、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飲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18、霜降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在公歷10月23日或24日,太陽位于黃經210°時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

    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老寒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這時應該多吃些梨,蘋果,白果,洋蔥,芥菜(雪里蕻)。栗子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這時的進補佳品。

    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覆蓋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霜打過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   

    19、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⒍鞘碌拇蠊?,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御外故或餓寇的掠奪與侵襲。

    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20、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1、大雪,是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此時,我國北方患感冒人較多,如能服點大雪順安養生湯,對抵抗寒邪襲之體表、口鼻很有益處。

    22、冬至,在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23、小寒,一般在公歷1月5日或6日。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民間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諺語。從字面上似乎是大寒冷于小寒,其實在氣象記錄中,小寒期間要比大寒冷,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三九天”就在小寒的節氣內,所以說小寒才是全年最冷的節氣。

    這個節氣年輕人注意不要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長出痤瘡。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但都是菜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廣州傳統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

    24、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表示天氣嚴寒,最寒冷的時期到來。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

    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 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傲ⅰ奔撮_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爸痢奔吹降囊馑?。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胺帧奔雌椒值囊馑?。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后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 日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后為谷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 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33937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

    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我國干支歷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與國際通用的公歷幾乎一致,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干支歷和公歷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依據。干支歷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

    干支紀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它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歷(如公歷)不同,后者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歷。自古迄今,干支歷依舊流行于萬年歷等書,用于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并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擴展資料:

    節氣特點

    春季

    立春:斗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歷2月3-5日交節。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歷2月18-20日交節。

    驚蟄:斗指??;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歷3月05-07日交節。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歷3月20-22日交節。

    清明:斗指??;太陽黃經為15°。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公歷4月04-06日交節。

    谷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歷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夏季的開始。公歷5月05-07日交節。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公歷5月20-27日交節。

    芒種:斗指己;太陽黃經為75°。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公歷6月05-07日交節。

    夏至:斗指乙;太陽黃經為90°。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歷6月21-22日交節。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歷7月06-08日交節。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歷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歷8月07-09日交節。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歷8月22-24日交節。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歷9月07-09日交節。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歷9月22-24日交節。

    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歷10月08-09日交節。

    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歷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冬季的開始。公歷11月7-8日交節。

    小雪:斗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意味開始下雪。公歷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歷12月6-8日交節。

    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氣候開始寒冷。公歷1月5-7日交節。

    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20-21日交節。

    社會影響

    干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于上古時代便確立。漢代吸收了二十四節氣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據說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對于中國其它地區來說,同一節氣所描繪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但實際上,“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

    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嶺南地區?!傲⒋簳r,我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一番‘立意’?!?/p>

    中國古代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21世紀,隨著農業科技的普及和發展,節氣對我們的制約已經沒有那么嚴格,但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然發揮著基礎指導作用,依然是我們衣食住行的重要參考。

    二十四節氣在全國的不少地方還有留存,不少農諺和俗語,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白露天,帶魚滿船尖”“過了白露節,夜寒白晝熱”“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還廣泛地指導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生動的例證。

    從歷史上看,二十四節氣早就跨出國門,走向了世界,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有的地方雖然季節變換不明顯,但那里的人民依然在傳承、弘揚著二十四節氣及其附著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價值。早在古代二十四節氣就已經被朝鮮、日本等其他國家接受,結合其國家實際情況與民族文化后沿用到現代。

    二十四節氣傳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節氣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節日)。 [7]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國農歷,遵循“二十四節氣”作息,并隨著中國中原朝廷改換歷書,曾經先后使用《元嘉歷》、《麟德歷》、《大衍歷》、《五紀歷》和《宣明歷》。之后,日本開始使用更適用于本土、并且由日本人編寫的《貞享歷》、《天保歷》等。

    按照“二十四節氣”所定的日本本土節日叫做“雜節”,由于“二十四節氣”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轉所定的,因此仍舊按照傳統算法依照節氣定日期。例如:日本雜節中的“節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個星期等等。在當代日本,春分日還被定為公共假日。

    當地時間*年2月2日,韓國首爾,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還剩兩天,首爾國立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韓國傳統建筑梧村宅大門上貼出立春對聯。

    在越南傳統歷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節氣”,同時變更了某些節氣的時間,更加適用于越南的實際情況。目前,越南雖然官方使用陽歷,但是在民間還是有部分人使用傳統陰陽歷,特別是農民,仍然遵循著節氣來安排勞動作息。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證明了中華文化再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自古迄今,它不僅是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守護者,更是影響了諸多國家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歷法)

    24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24節氣習俗如下:

    1、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后,草木復蘇,萬物始生,春天到來。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樹梢多了一絲綠意,忙碌的春耕也開始了。出嫁的女兒要帶著自己的丈夫,提著兩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還要為自己的兒女拉保保(父母給孩子認干爹干媽的意思)。

    3、驚蟄

    正如其名中的“驚”,轟轟轟,冬眠的小動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為莊稼防蟲,這一天,還要“打小人”驅走霉運。因為“梨”與“離”同音,驚蟄這天,吃梨成了保留節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晝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會在這一天校對度量衡器具。此外,每年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著同樣一個游戲:讓圓滾滾的雞蛋立起來。這個看似簡單又高難度的游戲延續了數千年。

    5、清明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這日的很多習俗與郊游踏青有關: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插柳。清明這個節氣很糾結,既有思念故人的悲傷,又有踏青賞景的愜意。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巴蜀等地開始下起夜雨。除了農作,古人們在谷雨做的事情還很多:青年婦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傳說可以清火、明目,還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立夏之后,萬物從初生進入了繁茂。其實,按氣象學意義,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愛吃的茶葉蛋是因“立夏”而來,它可是這天最經典的食物,聽說立夏日吃了雞蛋可以祈禱夏日平安。

    8、小滿

    “滿”,此時,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經開始飽滿。不過,又有個“小”字,所以它們還要等段時間才能成熟。小滿正是插水稻的季節,而農民們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稻田里的水的充足。

    9、芒 種

    芒種很忙,既有大麥、小麥等要搶著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著播種。此時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從夏朝開始,芒種時節便有了煮梅的習俗,酸梅湯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達最長,之后就慢慢縮短。雖然如此,夏至卻還不是最熱的時候,不過,由于空氣對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陣雨。

    11、小暑

    小暑的標志是出梅、入伏。過后,就是三伏天。不過,小暑也是個碩果累累的日子。農民勞作半年終于可以嘗到新稻谷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極端天氣如旱、澇、風災也十分頻繁,因此,農民們要看準時機,搶收搶種,抗旱排澇。不過,他們也會忙里偷閑,用吃來犒勞自己。浙江臺州人吃姜汁來去除體內濕氣,而福建莆田人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熱性的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53963荔枝、羊肉來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也預示著豐收的開始。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這一天的風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可在夜里到田園摸索摘取瓜豆。

    14、處暑

    “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氣溫逐漸下降。處暑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

    15、白露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間,各地的習俗也有不同。例如,舊時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而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17、寒露

    寒露時節,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從中醫的角度講,此時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應該注重養生,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這時,養生保健尤為重要。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

    20、小雪

    小雪時,腌臘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習俗,糍粑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21、大雪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到了這個時段,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凍雨(雨凇)、霧凇等特殊氣候現象也成為該時節的獨特景觀。此時,“觀賞封河”也是北方獨特的景觀。到了大雪節氣,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凍起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22、冬至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點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數九”的習俗,宮廷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節。

    23、小寒

    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購置年貨,為春節做準備。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個節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這一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卜,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歷二十四節氣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0731-84117792 E-MAIL:11247931@qq.com

    標簽: 向日葵
    • 熱門焦點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今日小滿的藏頭詩詞 小滿是什么意思啊 谷雨一個注意什么 躲春躲多長時間2020 關于春天的詩 大寒一定要注意防病 做好這些事,開春無病痛 大寒的諺語 小寒圖片簡筆畫 小寒來了,關于小寒的那些小知識 大寒和小寒哪個氣溫低 武漢城市特色是什么 24節氣的簡短小故事 冬至養生諺語 冬至不能出門嗎 24節氣之大雪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大雪吃什么 今天是大雪節氣 立冬的句子 立冬冬至吃餃子 ” 芒種都有哪些習俗 芒種節氣介紹 描寫夏至的詩句 夏至就要吃面!涼面、熱面、炸醬面這樣吃巨爽,還健康! 夏至吃什么好 有關夏至的文章 小暑的詩 春分養生五個原則 危險食品 各地大暑習俗知多少! 大暑降至,唐宋詩人誰筆下的大暑更好 明天21時31分,立秋。秋在哪兒?熱死寶寶了 ! 古人養生長壽十大秘訣 立秋處暑是什么時間什么意思 春節吃鴨子的寓意 慢性病健康常識 每個節氣相隔多少天 冬季進補禁忌 寒露養生吃什么好呢 最美古詩詞有感
    Top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_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_大陆国产国语对白视频_国模GOGO中国人体私拍